浅议合同解除制度/罗海涛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07 06:17:13   浏览:9626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合同解除制度是合同法领域内的一项重要制度,是对“必须遵守合同”原则的例外,一直为理论界及实务界所关注。我国合同法所规定的合同解除包括协议解除和法定解除。在协议解除情况下,解除条件及赔偿问题双方当事人可自由协议约定。但在法定解除的情形之下,解除权人行使解除权解除合同是基于形成权的行使,无需征得对方当事人的同意,有违合同自由之基本精神,故法律有必要对其进行严格规定,以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维护市场交易安全。

  一、合同解除条件

  一般而言,合同的解除可以分为法定的解除与约定的解除两大类,于此相对应,合同解除的条件也可以分为约定条件与法定条件两种。

  (一)约定解除条件是否成就

  关于约定解除合同的条件是否成就,视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不同而论。当事人协议解除合同的,可直接认定解除合同的约定条件已经成就,实践中此情况下合同双方当事人也不会就合同解除条件是否成就产生争议。在当事人约定条件解除合同的情形下,《合同法》第93条第2款规定“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解除合同的条件。解除合同的条件成就时,解除权人可以解除合同”中约定条件是否成就的认定问题易产生争议。在实践当中,当事人解除合同是否符合双方当事人在合同中所约定的解除合同的条件,应当由主张解除合同的一方当事人负举证证明的责任。

  (二)法定解除条件是否成就

  合同的法定解除,是指在合同成立后,没有履行或者没有完全履行完毕前,当事人一方通过行使法定的解除权而使合同效力消灭的行为。其特点是由法律直接规定解除的条件,当条件具备时,享有解除权的解除权人即可解除合同。根据《合同法》第94条的规定,法定解除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的目的。不可抗力发生以后对合同的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有些情况下只是暂时阻碍合同的履行或只是影响到合同部分内容的履行。因此,不可抗力不能一概作为解除合同的原因,只有在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时,才能解除合同。“不能实现合同目的”是指当事人订立合同所追求的目标和基本利益不能实现。

  2、在履行期限届满之前,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主要义务。这两种情况分别属于预期违约的两种类型。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不履行主要义务是指履行期前的明示毁约;而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主要义务则是指漠示毁约。一般认为,在预期违约的情况下,表明毁约当事人根本不愿受合同约束,也表明了该当事人具有了完全不愿受合同约束的故意,合同对于该当事人已经形同虚设。在此情况下,另一方当事人应当有权在要求其继续履行和解除合同之间做出选择。当非违约方选择了合同解除时,合同对双方不再具有拘束力。而且,多数人还认为,如果有过错的一方当事人表明了一种明显的不履行合同的故意,那么没有必要证明其是否可能造成严重后果,另一方当事人均可主张解除合同。

  3、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主要义务,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债务人在履行期限到来时能够履行而没有按期履行义务,就构成了履行迟延。但是并非债务人在履行期限到来后不履行债务都会使债权人享有自动解除合同的权利,因为合同的解除将导致合同关系的终止,一旦解除将会消灭一项交易,因此解除是一项严重的行为,如果允许债权人在债务人出现任何迟延履行行为都可以直接解除合同不利于交易的稳定。根据法律规定,只有在一方迟延履行合同的主要义务,并且经过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时,另一方当事人才能解除合同。因而,必须是债务人在履行期限到来后未履行主要债务而不是未履行将来债务才可能具备解除条件,至于是否构成合同的主要债务应当结合具体的合同内容而定。另外,必须经债权人催告,且在催告时应当给予债务人一定的宽限期,该宽限期应当较为合理。以使债务人能够继续履行。在合理的宽限期到来后债务人仍不履行时,则债权人解除合同的条件成就。

  4、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债务或者有其他违约行为致使合同目的无法实现。

  (1)因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致使合同目的不能实现。在此情况下不需要经过催告程序便可以解除合同。至于迟延履行是否导致合同目的不能实现,应当考虑时间因素对合同履行的重要性。如果时间因素对当事人的缔约目的实现至关重要,违反了规定的时间履行将会导致合同目的不能实现,即应当认定为解除条件成就。如果时间因素对合同并不重要,迟延履行造成的后果也不严重的,则不应通过解除合同的方式解决,而应当通过承担违约责任的方式来解决。

  (2)一方有其他违约行为致使合同目的不能实现。此处规定的导致合同不能实现的其他违约行为应当是指根本违约行为。

  二、合同解除程序

  (一)合同解除权的行使主体

  对于约定解除而言,享有解除合同权利的主体,应当根据合同约定做出相应的判断。对于法定解除权的主体,依《合同法》第94条的规定,同时基于解除合同主要是一种违约救济方式的认识,在通常情况下,违约一方当事人不享有解除合同的权利,只有受损害的一方当事人才是法定解除权的主体。但是在解除合同是基于不可归责于双方当事人的原因,如不可抗力致使合同目的不能实现的情况下,双方当事人都可以行使合同解除权。

  (二)行使解除权时应当通知另一方当事人

  由于解除权是一种形成权,因此解除权人主张解除合同的,应当通知对方。合同自通知到达对方时解除。对方有异议的,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确认解除合同的效力。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解除合同应当办理批准、登记手续的,依照其规定办理。在实践中应注意:

  1、当事人一方解除合同的意思表示无须以诉讼的方式为必要,但并非不能以诉讼的方式行使。如果解除权人以诉讼的方式行使解除权,则合同应当自起诉状的副本送达被告时解除,而并非法院作出判决时解除。

  2、对方当事人对于解除合同有异议的,虽然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确认解除合同的效力,但是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认为解除合同的意思表示有效的,解除的效力仍然于此项意思表示达到对方已经发生。而非自判决确定之日才生效。如果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认为解除合同的意思表示无效的,则应当认为合同从未解除。

  3、解除的意思表示不得随意撤销。如果允许当事人随意撤销解除合同的意思表示,则使得法律关系不能确定,影响交易的安全。

  (三)解除权必须在规定的期限内行使

  《合同法》第95条规定:“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解除权行使期限,期限届满当事人不行使的,该权利消灭。法律没有规定或者当事人没有约定解除权行使期限,经对方当事人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不行使的,该权利消灭。”这实际上是规定了合同解除必须在规定期限内行使,超过了该期限则发生解除权丧失的后果。多数人认为对于此种合理期限的认定不应以违约一方催告非违约方行使合同解除权来确定,即催告并不是确定解除权行使是否在合理期限内的条件。催告只是赋予了非解除权人确定对方是否解除合同的权利,但非解除权人是否催告并不影响解除权因逾期行使而丧失的效力。而且在实践当中,非解除权人大多是违约一方,要由违约一方来催告非违约方是否解除合同并且将此种催告作为解除权丧失与否的条件是不合理的。

  (四)解除合同的异议应当在规定期限内行使

  《合同法》在赋予合同一方当事人享有合同解除权的时候,也赋予了合同另一方异议权。同时,相对方如果不及时行使异议权,则会使解除合同的效力长期处于不确定和不稳定状态。因此,从平等保护合同双方合法权益的目的出发,在赋予合同解除相对方对合同解除的异议权的同时,也应对异议权的行使期限作出明确规定,因此,《合同法解释二》第24条规定,当事人对《合同法》第96条规定的解除虽有异议,但在约定的异议期限届满后才提出异议并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当事人没有约定异议期间,在解除合同通知到达之日起3个月以后才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四川省行政机关征集与披露企业信用信息管理办法

四川省人民政府


四川省行政机关征集与披露企业信用信息管理办法



  
             四川省人民政府令
               第195号

  《四川省行政机关征集与披露企业信用信息管理办法》已经2005年8月26日四川省人民政府第70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省长:张中伟
              二○○五年十月十三日


         四川省行政机关征集与披露企业
            信用信息管理办法

  第一条 为促进企业信用建设,加强企业信用监管,建立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维护公平交易、正当竞争的市场经济秩序,营造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四川省行政区域内行政机关征集、披露企业信用信息等活动,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指的企业,是指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法注册登记的经济组织。
  本办法所称企业信用信息,是指行政机关提供的,行政机关向司法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中介组织等单位征集的,企业自行申报的,以及其他省人民政府授权征集的与企业信用有关的记录。
  第三条 企业信用信息的征集、披露坚持客观、准确、公正、及时和谁提供谁负责的原则,并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
  征集和披露企业信用信息应当维护企业的合法权利,保护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
  第四条 省人民政府建立四川省企业信用信息系统,通过计算机网络等方式征集和披露企业信用信息,为行政管理提供相关企业信用信息服务,为社会提供企业信用信息查询服务。
  企业信用信息系统按照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技术标准和规范进行建设,保证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在本省行政机关之间实现信息的交换、查询和共享。
  第五条 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分为企业基础信息系统、企业业绩信息系统、企业提示信息系统和企业警示信息系统四大子系统。
  第六条 下列信息记入企业基础信息系统:
  (一)企业登记注册的基本情况;
  (二)企业取得的专项行政许可;
  (三)企业的资质等级;
  (四)行政机关依法对企业进行专项或者周期性检验的结果;
  (五)企业的商标、专利等知识产权情况; 
  (六)行政机关依法登记的其他有关企业身份的情况;
  (七)企业的经营财务状况;
  (八)企业用工情况;
  (九)企业的纳税和社会保险费缴纳情况;
  (十)企业的其他经营信息。
  前款第一项至第六项信息包括登记、变更、注销或者撤销的内容。营业执照注册号是企业的身份识别号码。
  第七条 企业下列信息记入业绩信息系统:
  (一)企业及其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受到市级以上行政机关表彰的;
  (二) 纳税信誉等级被县级以上税务部门评定为A级的企业;被认定为驰名商标、著名商标或知名商标的;
  (三)通过质量标准认证或者产品被列入国家免检范围的;
  (四)被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评为“守合同、重信用”企业的;
  (五)省级行政机关认为可以记入的有关企业信用的其他良好行为信息。
  经相关行政机关审核后,企业自行申报的业绩信息可以列入业绩信息系统。
  第八条 企业下列信息记入提示信息系统:
  (一) 未通过法定的专项或者周期性检验的; 
  (二)生产经营中被行政机关立案调查的事件;
  (三)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涉诉事件;
  (四)企业的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的涉案涉诉事项;
  (五)省级行政机关认为应当记入的企业其他违规、违约行为。
  第九条 企业下列信息记入警示信息系统:
  (一) 因偷逃骗税、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发布虚假广告等各类违法行为受到行政处罚的;
  (二)拒不执行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生效的法律文书的;
  (三) 因违法行为构成犯罪,被追究刑事责任的;
  (四) 省级行政机关认为可以记入的企业其他违法行为。
  第十条 企业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的下列信息,记入警示信息系统:
  (一) 企业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被发现存在下列情形正被查处的:
  1正在被执行刑罚的;
  2因犯有贪污贿赂罪、侵犯财产罪或者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被判处刑罚,执行期满未逾5年,或者因其他犯罪被判处刑罚,执行期满未逾3年,以及因犯罪被判处剥夺政治权利,执行期满未逾5年的;
  3担任因经营不善破产清算的企业的法定代表人或者董事、经理,并对该企业的破产负有个人责任,自该企业破产清算完结之日起未逾3年的;
  (二)拒不执行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生效的法律文书的;
  (三)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十一条 省人民政府建立由省级相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和金融管理机构等有关单位参加的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对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建设中的重大事项进行组织和协调。
  四川省企业信用信息系统管理机构(以下简称省系统管理机构)负责具体联络、协调工作和四川省企业信用信息网络的建设、维护、管理以及组织实施四川省企业信用信息系统企业信用信息的征集和披露。
  第十二条 县级以上相关行政机关应当建立健全企业信用信息管理工作制度,按照省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建设联席会议的要求收集、整合本区域本系统的企业信用信息,逐级上报至省级相关行政机关。
  省级相关行政机关负责收集、整合全省本系统的企业信用信息,按照统一的数据交换标准,及时、准确地向企业信用信息系统提交真实、合法、完整的企业信用信息。
  省系统管理机构应当与司法机关衔接,对企业因诉讼而产生的信用信息,及时进行收集、整合并提交企业信用信息系统。
  省系统管理机构应当与海关、金融管理机构等部门衔接,及时收集、整合相关部门掌握的企业信用信息,并提交企业信用信息系统。
  第十三条 县级以上相关行政机关应当按照省系统管理机构规定的程序、格式,客观、准确地向省企业信用信息系统提交企业信用信息,并对提交的企业信用信息的真实性负责。
  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中介组织等向企业信用信息系统提交的企业信用信息,其真实性由提供者负责。
  第十四条 企业自行向企业信用信息系统申报信用信息的,按照信息的性质,向其工商注册地的业务主管机关申报,受理机关对信息的真实性进行审核;没有业务主管机关的,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受理并负责审核。
  第十五条 省系统管理机构应当将收到的企业信用信息妥善保留、留档备查,确保披露时严格按照原始信息披露,不得随意变更。
  省系统管理机构应当加强对企业信用信息系统的维护和管理,根据征集的企业信用信息及时更新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
  第十六条 被征信企业经身份验证后,有权查询企业信用信息系统中本企业的所有信用信息,省系统管理机构应当采取措施确保被征信企业及时方便查询。
   被征信企业有足够证据认为本企业信用信息有错误的,可以向省系统管理机构提出书面更正申请,并提供相关证据。
  省系统管理机构接到书面更正申请后,应当进行核对,如发现披露的信息与信息提供者提供的原始信息不一致的,应当即时更正;与信息提供者提供的原始信息一致的,应当告知企业向信息提供者申请更正。
  企业应当自省系统管理机构告知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向信息提供者提交信息书面更正申请,信息提供者应当自接到更正申请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向省系统管理机构和申请人做出维持或者更正的书面答复。
  第十七条 对企业向信息提供者申请更正的信用信息,省系统管理机构按信息提供者的书面答复处理;信息提供者逾期不答复的,企业可以向省系统管理机构提交书面异议报告,省系统管理机构应当将异议报告列入企业信用信息。
  省系统管理机构在企业申请更正信息期间,不得对外发布申请更正的该异议信息;企业逾期未向信息提供者提交信息更正要求的,视为无异议。
  第十八条 四川省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征集的下列信息可以按照我省有关规定通过四川省企业信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途径向社会公开披露:
  (一)企业基础信息系统中一至六项的信息;
  (二)业绩信息系统中的信息;
  (三)警示信息系统中的信息。
  第十九条 四川省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征集的下列企业信用信息应当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和本办法的有关规定向本省有关行政机关披露:
  (一)企业基础信息系统中一至六项以外的其他信息;
  (二)提示信息系统中的信息。
   四川省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向其他单位或者个人披露前款规定的信息,应当征得该企业的同意。
  第二十条 四川省企业信用信息系统披露企业信用信息时,对所有企业信息的公开披露应当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
  四川省企业信用信息系统披露企业信用信息不得将不同企业的同类信息进行比较性披露。
  第二十一条 县级以上行政机关从事下列活动时,经所在机关主要负责人批准,可以向四川省企业信用信息系统查询本办法第十九条规定的企业信用信息:
  (一)依法对企业进行有关审批、核准、登记、认证等活动;
  (二)依法查处企业违法行为;
   (三)依法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监管必需查询的其他情况。
  第二十二条 县级以上行政机关需通过互联网、新闻媒体或者其他途径披露依法可以公开的企业信用信息时,应当同时向四川省企业信用信息系统提交该信息,并依照本办法第二十条的规定进行披露,但同一行政机关的同一次行政行为涉及多个企业的情况除外。
  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不得将本机关掌握或者通过四川省企业信用信息系统获得的属于本办法第十九条规定的企业信用信息公开披露或者提供给其他单位或者个人。
  第二十三条 企业可以自行决定扩大本企业信用信息的披露范围和方式,法律、法规及本办法另有规定的除外。
  股份有限公司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规定进行信息披露,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还应当按照证券监督管理机构的有关规定进行信息披露。
  行业协会可以以行规、行约的形式扩大协会成员企业信用信息披露的范围和方式,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二十四条 企业信用信息披露期限按照下列规定设定:
  (一)基础信息系统中的信息,披露期限至有效期限终止为止;
  (二)业绩信息系统中的信息,披露期限为企业受到表彰、获取称号的有效期限;
  (三)提示信息系统中的信息,披露期限为提示信息作出结论之日止;
  (四)警示信息系统中的信息,披露期限为2年,但法律、法规或者规章规定对企业的限制期限超过2年的,依照该法律、法规或者规章规定的期限披露。
  前款规定的披露期限届满后,系统自动解除披露,转为档案信息保存。
  第二十五条 县级以上行政机关对于没有任何违法行为记录或者业绩信息突出的企业,可以减少对其经营活动的日常监督检查和专项检查、抽查,在周期性检验、审验中当年度可以免审,以及给予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鼓励措施。
  第二十六条 县级以上行政机关对提示信息和警示信息较多的企业应当加强监督管理,作为重点进行检查或者抽查,根据不同情节依法在政府采购时不予纳入或者取消其资格,不将该企业列入各类免检、免审范围,不授予该企业及其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有关荣誉称号,并限制其参加有关评比、认证等。
  法律、法规、规章对企业及其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有限制登记注册、对外投资、行政许可、资质等级评定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七条 省系统管理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其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行政责任:
  (一)未及时进行信息更正的;
  (二)违法征集和披露企业信用信息的;
  (三)擅自对企业信用信息进行修改的;
  (四)无理拒绝被征信企业查询本企业信息的。
  第二十八条 县级以上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提供虚假、错误信息或者违反本办法规定使用企业信用信息的,视情节由监察部门会同有关主管部门予以通报批评,并依法追究直接责任人的行政责任。
  第二十九条 企业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规定提供虚假信息的,由相关行政机关责令改正,予以通报批评。造成严重后果的,应依法承担赔偿责任。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审核时有失职渎职的,承担连带责任。
  第三十条 对企业以外的其他营利性组织信用信息的征集与披露可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自2005年10月13日起施行。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进一步学习东营市中级人民法院的通知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进一步学习东营市中级人民法院的通知


  3月17日,中央政法委员会下发了《关于开展向山东省东营市中级人民法院学习活动的通知》(政法〔2009〕11号)。《通知》充分肯定了东营市中级人民法院是新时期沿着党指引的方向勇往直前的旗帜,是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的楷模,是服务大局、司法为民、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标兵,是全国政法系统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捍卫者的先进典型。中央政法委号召,全国各级政法机关要开展向东营市中级人民法院学习的活动。

  最高人民法院要求,全国各级人民法院要迅速行动起来,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政法委通知要求和全国法院队伍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人民法官为人民”主题实践活动中,大力开展向东营市中级人民法院学习的活动,在全国政法系统率先掀起“学习东营、争创一流”的高潮。

  一、统一思想,进一步认识学习东营市中级人民法院的时代意义

  东营市中级人民法院的优异业绩和在人民群众中的良好口碑,是近年来人民法院工作的生动体现,是人民法院保障科学发展和实现自身科学发展的成功范例。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大学习、大讨论”活动中,东营市中级人民法院为全国各级人民法院树立了卓越典范。各级人民法院要充分认识学习东营市中级人民法院、推广“东营经验”的重要意义,把开展向东营市中级人民法院学习的活动作为当前人民法院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人民法官为人民”主题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作为推进新时期人民法院建设与发展的重要举措。按照“三个至上”指导思想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要求,在总结前一阶段学习宣传“东营经验”的成绩和经验的基础上,扎实深入地推进开展向东营市中级人民法院学习的活动,对照先进典型,认真查找自身差距与不足,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改进工作作风、狠抓措施落实、推动工作发展,努力实现人民法院工作与时俱进。

  二、把握内涵,把向东营市中级人民法院学习的活动融入到“人民法官为人民”主题实践活动中

  东营市中级人民法院从各个方面展现了人民法院保障发展、维护稳定、促进和谐的有效做法,总结出了“服务大局保稳定、司法为民促和谐、与时俱进创一流”的“东营经验”,对于推动人民法院各项工作特别是“人民法官为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和借鉴作用。各级人民法院在开展“人民法官为人民”主题实践活动中,一定要深入学习、深刻把握“东营经验”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从各个方面自觉向东营市中级人民法院看齐。学习他们把“政治建院”作为首要任务,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在党的领导下坚定不移地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捍卫者;学习他们把服务大局作为重要使命,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努力实现办案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学习他们把群众满意作为目标追求,切实将司法为民要求落实到审判执行工作每一个环节,将司法的人文关怀传递到人民群众心中;学习他们把维护公平正义作为价值追求,不断深化司法能力建设,为改革发展、稳定和谐提供强有力的司法保障和法律服务;学习他们把改革管理作为基本手段,积极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创新,不断增强人民法院工作的生机和活力;学习他们把队伍建设作为立院之本,着力提高干警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为做好人民法院各项工作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和人才保障。

  三、认真部署,确保向东营市中级人民法院学习的活动取得实效

  全国各级人民法院要在认真落实前一阶段学习宣传“东营经验”活动的基础上,结合新的形势特点,制定行之有效的方案和措施,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学习作风,进一步部署组织好学习东营市中级人民法院的活动,在学习方法上有新突破,在学习效果上有新提升,扎实推进,不搞形式,不走过场,务求实效。要按照“从严治院、公信立院、科技强院”工作方针,以东营市中级人民法院为榜样,服务大局、司法为民,加强管理、改革创新,探索出具有自身特色、符合客观规律的法院科学发展之路,不断增强队伍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努力建设成学习型、团结型和创新型法院,努力实现人民法院服务科学发展和自身科学发展的新飞跃。各级人民法院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首先做好学习的表率,一级带着一级学,一级做给一级看,真正做到言传身教、率先垂范。要利用座谈会、学习会、简报特刊和网络讨论区等载体,利用谈心得、讲体会、树目标等方式,教育和引导广大法院干警深刻认识学习东营市中级人民法院的时代意义和精神内涵。特别是要按照全国队伍建设工作会议提出的“六个建设”要求,结合不同地区不同特点,不同岗位不同职责,开展“为什么学习东营中院、怎样学习东营中院”的热烈讨论,努力形成“学习东营中院、促进自身发展”的热潮,做到学习、工作两不误、两促进。

  四、典型引路,在“远学东营、近树先进”中提升学习效果

  东营市中级人民法院作为人民法院的重大典型,既鼓舞了队伍,激励了士气,为全国各级人民法院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和追赶的目标,又树立了形象,彰显了精神,向全社会和人民群众宣传了人民法院为人民的公仆本质和情怀。各级人民法院要充分认识典型引路的重要作用,将学习东营市中级人民法院与学习本地区、本部门先进典型结合起来。特别要注意发现和推出在学习东营市中级人民法院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在“远学东营、近树先进”中,不断掀起学习先进、争当先进、赶超先进的热潮,营造奋发向上、人人争先的良好风气,使争先创优氛围蔚然成风。要在先进典型的感召激励下,努力做到思想政治觉悟有新提高,司法能力水平有新提高,司法作风形象有新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有新提高,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司法公正的高素质人民法院队伍。

  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广大法院干警要以学习东营市中级人民法院为契机,进一步推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大学习、大讨论”活动,扎实开展“人民法官为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始终坚持“三个至上”指导思想,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认真践行“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工作主题,真正履行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捍卫者的神圣职责,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精神和优异的业绩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

最高人民法院

二OO九年四月二十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