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关于我国公民持外国机动车驾驶证如何处理的请示的答复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03 19:06:25   浏览:8513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关于我国公民持外国机动车驾驶证如何处理的请示的答复

公安部交通管理局


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关于我国公民持外国机动车驾驶证如何处理的请示的答复

公交管[1993]34号

云南省公安厅交通警察总队:

你省昆明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关于中国公民持国际或国外机动车驾驶证如何处理的请示》(昆公交发[93]016号)悉。现答复如下:

我国公民在国外居住期间申领的国际汽车驾驶证,回国后应该及时向当地公安机关车辆管理部门申请换领《中华人民共和国机动车驾驶证》。换证手续可参照公安部一九八五年发布的《城市机动车驾驶员考试暂行办法》第八条第一款的有关规定执行。我国公民持国际汽车驾驶证或国外机动车驾驶证,不论是否有效,均不能在我国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辆。违者,可按无证驾车论处,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有关规定处罚。

以上答复,请转告昆明市公安局交警支队。

             一九九三年三月十二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吉林省林木种子管理办法

吉林省人民政府


吉林省林木种子管理办法

吉政发〔1987〕72号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林木种子的管理,提高林木种子的质量,保护林木种子选育、生产、经营和使用者的正当权益,促进林业生产发展,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指的林木种子,包括进行林业生产和在城市市区以外造林绿化用的各种乔木、灌木、木质藤本植物种子和穗条等繁殖材料。
第三条 凡有省内从事选育、生产、经营和使用林木种子的单位和个人,都必须遵守本办法。
第四条 各级林业行政部门为林木种子主管部门。其任务是:贯彻执行有关林木种子的法律和规定;有计划地进行林木良种的选择、培育、引进、繁殖和推广工作;负责林木种子的采收、加工、检验、检疫、贮藏和调拨,以及林木良种基地建设的技术指导、业务培训等工作。

第二章 良种的选育和推广
第五条 林业生产部门要按上级林业主管部门的要求,建立种子园、母树林、采穗圃等林木良种基地,并开展种源选择、引种驯化等工作,积极选育林木良种。其他单位和个人,有条件的也要开展良种选育工作。
林业科研单位和林业院校要密切结合良种生产实际,加强林木育种技术和基础理论研究工作。
第六条 林木良种基地建设,要区分不同情况进行总体设计。建设珍贵树种和面积较大的林木良种基地要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建设其他林木良种基地由省林业厅批准。
经正式确定的林木良种基地,未经原批准单位同意,不得随意变动。
母树林的抚育必须提前搞好调查设计,由林业主管部门按计划审批后方可进行。严禁借抚育的名义单纯取材,破坏母树。
第七条 全省主要造林树种的选优工作,由良种繁育单位初选,省统一组织复选。凡中选的优树都要统一编号、造册、挂牌、建立档案,并要严加管理保护。已确定的优树,在保存期内未经省林业主管部门批准,不得砍伐和破坏。
第八条 林木种子的资源调查、搜集、保存、利用,要在省林业厅统一组织下进行。
第九条 选育出的良种和区域外的引种,必须按有关规定组织鉴定后方准推广。
第十条 未经国家允许,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向国外提供林木种子科研成果和有关科技情报。

第三章 林木种子的采集加工
第十一条 林木种子的采收计划,由省林业厅与有关部门协商后根据需要和预测的产量共同下达。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做好林木种子结实情况的调查,准确掌握种子成熟期,及时向省林业厅提供林木种子的产量情况。
第十二条 林业部门的母树林、种子园、采穗圃的林木种子和穗条,以及森工企业管理范围内的林木种子,由林业部门组织采收。
第十三条 进入林区的采种人员必须执行《吉林省入山管理办法》的规定,并按采种地管理部门规定的时间和指定的地点进行采集。严禁无证入山,严禁掠青,严禁在生长不良和受病虫危害的树木上采集种子。
第十四条 采种要保护好母树,严禁砍枝和伐树采种。
第十五条 种子采收后,要按《采种技术规程》要求及时进行加工调制。严禁采用锅炒、炕烘等有损种子生命力的方法处理林木种子。

第四章 林木种子的检验和检疫
第十六条 凡是用于生产的种子,必须进行检验。出售、调运、邮寄和用于造林育苗的种子,必须附有检验人员签字的检验合格证书。
第十七条 县级以上林业部门都要配备林木种子检验人员,并按照国家《林木种子检验方法》进行检验。种子检验人员,经县级以上林业行政部门审批,由省林业厅统一考核发证。
第十八条 林木种子的供需双方对种子质量发生争议时,由上级林业部门的种子检验机构负责对种子进行复检和处理。
调拨林木种子时,供需双方要共同签封样品,以备复检。要求复检的时间,最迟不得超过种子售出后的三十天(含本日)。
第十九条 林木种子的检疫工作,国内的由森林检疫部门按国家和省的有关检疫规定执行;进出口的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动植物检疫条例》的规定办理。

第五章 林木种子的经营和调运
第二十条 林业生产用种由林业部门统一组织采集、收购和供应,严禁私自倒买倒卖。供销、商业、粮食等部门所需要的食品、药用、油料类种子,在每年省林业厅主持召开的林木种子采收协调会上统筹安排,由各有关部门按协调会的安排自行收购和经营。
第二十一条 林木种子的经营单位应储备足够的种子,以备歉年所需。
第二十二条 供种单位供应的林木种子,必须保证质量。因种子质量问题给用户造成损失的,由供种单位负责赔偿经济损失。
第二十三条 林木种子管理站(库)经营林木种子,实行成本核算,对经营中的正常亏损,由林业主管部门按规定给以补偿。
第二十四条 省林业厅要划定林木种子调拨区,严禁不顾树种生物学特性,盲目乱调、乱用林木种子。
第二十五条 经营林木种子的单位必须执行省物价局规定的统一价格,严禁哄抬林木种子价格。
第二十六条 省际间的林木种子调拨,必须经省林业主管部门统一安排;进出口种子,需要经省林业主管部门审核,报请国家林木种子主管部门批准。
第二十七条 交通运输部门和邮政部门要优先办理林业生产用种的调运和邮寄。

第六章 奖励与处罚
第二十八条 有下列事迹之一的单位和个人,由各级人民政府或林业部门给予表彰和奖励。
一、积极保护、经营、管理母树林及其他林木种子资源,有显著成绩的;
二、在林木良种的选择、培育、引进、繁殖、推广工作中和林木种子的采收、加工、检验、贮藏、调拨、运输等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
三、在林木种子的科学理论研究和掌握育种技术方面,有显著成绩或重大突破的;
四、在培训林木种子技术人才方面贡献较大的;
五、模范执行本办法,向违反本办法的行为作斗争,有显著成绩的。
第二十九条 对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单位和个人,由林业部门和有关部门根据情节轻重,分别给予经济处罚、行政处罚,直至追究刑事责任。
一、对违反本办法第六条、第七条和第十四条的有关规定,擅自砍伐母树林的,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第三十四条有关规定从重处罚;
二、对违反本办法第七条的有关规定,破坏统一选定的优树或优树标记、优树档案资料的,责令其赔偿经济损失,并处以损失价值50%以内的罚款;
三、对违反本办法第十条规定的,按《吉林省科学技术保密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处罚;
四、对违反本办法第十三条规定和第十四条关于严禁砍枝采种规定的,给予批评教育,责令其出山,并没收所采林木种子;对采伐树种的,处以每株十元以内的罚款。
五、对违反本办法第十五条、第二十二条规定,使用质量不合格或种源、品种不清的种子造成损失的,要追究有关领导和技术人员的责任,由有关部门给予行政处罚。
六、对违反本办法第十九条规定的,按有关检疫规定处理。
七、对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五条规定,随意抬高林木种子价格的,按物价管理的有关规定处理。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1987年6月16日

山西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

山西省人大常委会


山西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
山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山西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于2000年9月27日审议通过,自2001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预防和治理地质灾害,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保护地质生态环境,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及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作用或人为活动诱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地质现象,主要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
第三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地质灾害的预防和治理。
第四条 省、市(地)、县(市、区)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地质灾害防治的监督管理工作。
环保、建设、交通、水利等有关主管部门,应当协助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对地质灾害防治进行监督管理。
第五条 地质灾害的防治实行预防为主,预防与治理相结合的方针。
第六条 地质灾害的防治应当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坚持谁致害、谁治理,谁受益、谁参与治理的原则。
第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保护地质生态环境,根据防治地质灾害的需要,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地质灾害的预防和治理。
第八条 鼓励、扶持地质灾害防治科学技术的研究应用和地质灾害预防知识的宣传教育。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九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对诱发、加重地质灾害的行为进行检举和控告。

第二章 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第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编制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由县级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根据地质灾害调查的结果组织编制,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并报上一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一条 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地质灾害现状;
(二)防治目标和任务;
(三)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危险区的划定;
(四)防治措施;
(五)其他事项。
第十二条 县级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划定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危险区。
具备地质灾害发生的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和气候等条件,容易或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应当划为地质灾害易发区;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已经出现地质灾害迹象,并可能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危害的区域或地段,应当划为地质灾害危险区。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危险区向社会发布公告,并设置相应标志。

第三章 地质灾害的预防
第十三条 从事生产和建设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根据行业生产规程或地质环境影响评价报告采取必要措施,防止诱发或加重地质灾害。
第十四条 地质灾害预防实行年度防灾预案制度。
县级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根据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地质灾害年度防灾预案,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第十五条 进行城市、村镇和其他居民点以及工业、交通、水利、输电、输油、输气管线等布局和建设时,应当避开地质灾害易发区;确实难以避开或已建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应当采取预防自保措施。
第十六条 在地质遗迹保护区、重要风景区、重点文物保护区、重要泉域水出露带禁止开采矿产资源;在城市规划区、铁路、国道、省道、旅游专线两侧一定距离以内非经省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同意,不得开采矿产资源。
第十七条 在本条例第十二条划定的地质灾害危险区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建设居民点;
(二)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和矿山企业;
(三)其他可能诱发或加重地质灾害的活动。
第十八条 地质灾害预防实行地质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制度。
开采矿产资源以及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建设工程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勘查单位编制地质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地质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地质环境现状;
(二)工程建设遭受地质灾害和诱发、加重地质灾害的危险性;
(三)预防和治理地质灾害的措施。
地质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编制,不得弄虚作假。
第十九条 地质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应当由市(地)级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审批。未经批准,不予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和采矿登记手续,建设部门不予办理建设审批手续。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在审批地质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时,应当组织专家论证。
第二十条 开采矿产资源实行地质灾害防治保证金制度,具体办法和实施步骤由省人民政府规定。
第二十一条 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地质灾害危险区内的单位和居民,按照地质灾害年度防灾预案的要求,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对险情严重又确无治理必要的地质灾害危险区,可以有计划地采取迁移单位和居民的避灾措施。
第二十二条 建立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对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危险区进行重点监测。
地质灾害监测的设施、仪器、建筑物、构筑物等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损毁。
第二十三条 地质灾害预报由县级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根据地质灾害监测结果提出,报同级人民政府发布。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发布地质灾害预报。

第四章 地质灾害的治理
第二十四条 人为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由致害人治理;自然作用造成的地质灾害,由当地人民政府或有关部门按照其职责组织治理,受益人应当参与治理;致害人灭失并用于公益性目的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由当地人民政府负责。
两个以上致害人造成的地质灾害,按照过错责任轻重承担治理责任。
第二十五条 地质灾害发生原因及治理责任,由具有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资质的单位勘查、鉴定。
第二十六条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按照国家规定实行招投标制度。
国家、省人民政府出资的以及大型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应当经省级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市(地)、县(市、区)人民政府出资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应当经市(地)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审查批准。未经批准,不得施工。
第二十七条 经批准的地质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确定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施工、同时验收和使用。
第二十八条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建设单位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工程监理单位进行监理。
第二十九条 承担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施工及监理的单位,必须按照国家规定,获得相应的资质证书。
禁止无资质证书或不按资质证书规定的类别、等级从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勘查、设计、施工及监理活动。
第三十条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竣工后,建设单位应当组织设计、施工、工程监理等有关单位进行竣工验收。验收合格后,由建设单位负责管理。
变动、拆除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施的,应当报原设计审批部门批准。
第三十一条 发现地质灾害隐患或发生地质灾害,致害人应当及时向当地人民政府报告;及时采取治理措施;防止灾害的发生或扩大。
第三十二条 发生一般级地质灾害,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及时向市(地)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上报;发生较大级地质灾害,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应当于48小时内上报市(地)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同时上报省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发生重大级地质灾害,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应当
于48小时内上报市(地)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同时上报省和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发生特大级地质灾害,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应当于24小时内上报市(地)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同时上报省和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
第三十三条 发生重大级以上地质灾害,当地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抢险救灾指挥机构,统一指挥和组织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工作,可以采取交通管制、居留限制、人员疏散等避灾措施,防止灾情扩大和蔓延,并组织有关部门对灾情进行调查、监测。
第三十四条 灾区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统一规划和组织灾后重建工作。
需要灾后重建的,应当组织专项调查,查明当地地质环境条件,对潜在和已有地质灾害进行有效治理。
第三十五条 县级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依法加强对地质灾害预防和治理的监督检查,被检查单位应当如实反映情况,提供有关资料。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三条规定,未采取必要措施,诱发或加重地质灾害的,由县级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可处以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由其所在单位或有关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八条第四款、第二十二条第二款、第二十七条、第三十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可处以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令停产停业;
(一)在地质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中弄虚作假的;
(二)侵占、损毁地质灾害监测设施、仪器、建筑物、构筑物等的;
(三)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未与主体工程同时施工、同时验收和使用的;
(四)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竣工未经验收擅自投入使用的;
(五)擅自变动、拆除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施的。
第三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九条第二款规定,无资质证书或不按资质证书规定的类别、等级从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施工及监理活动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可处以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发证机关吊销资质证书。
第三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一条规定,致害人没有及时采取治理措施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令其限期治理;逾期不治理或治理不符合要求的,由作出限期治理决定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组织治理,治理费用由致害人承担,县级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可处以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
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令停产停业。
第四十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五条规定,不如实反映情况,提供虚假资料的,由县级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可处以警告或三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一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既不申请行政复议,也不提起行政诉讼,又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四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人为造成地质灾害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三条 从事地质灾害防治监督管理工作的国家工作人员和其他有关国家工作人员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的,由其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四十四条 本条例具体应用中的问题,由省人民政府负责解释。
第四十五条 本条例自2001年1月1日起施行。



2000年9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