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物警察权之分解研究:园林绿化/刘建昆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05 16:46:01   浏览:9770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城市公物警察权之分解研究:园林绿化

刘建昆


  我国关于园林绿化的警察权法规目前特别多,很多省市的《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条例》等地方立法都有这方面的规定。本文则是以现行有效的《城市绿化条例》为依据进行的分析。

  《城市绿化条例》第二十条是宣示条款:“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损坏城市树木花草和绿化设施。”第四章罚则则具体规定对下列损坏行为进行惩治:

  (一)损坏城市树木花草的;

  (二)擅自修剪或者砍伐城市树木的;

  (三)砍伐、擅自迁移古树名木或者因养护不善致使古树名木受到损伤或者死亡的;

  (四)损坏城市绿化设施的。

  未经同意擅自占用城市绿化用地的

  未经同意擅自在城市公共绿地内开设商业、服务摊点的,

  虽然没有规定具体的罚款数额,从公物法理论的角度观察,这些罚则条款仍然具有完全的“公物警察权”的属性特点。

  一.保护内容是城市公物。具体的说,有以下种类的公物受到公物警察权的保护。

  (1)城市树木花草。

  现行的《城市绿化条例》第十八条:“城市的公共绿地、风景林地、防护绿地、行道树及干道绿化带的绿化,由城市人民政府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管理”这些物,是标准的行政公物。

  (2)城市绿化用地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植物绿化必定要使用一定的土地。公共绿化用土地的使用权,一般的说是作为城市人民政府掌控下的国有土地。对这些土地提供公物法上的特别保护是理所当然。然而在立法不完善情况下,容易与其他土地法规形成竞合重叠。同时一般来说,占用绿化用地往往造成地上植物的破坏,在这种情况下,究竟应该并罚还是吸收,法无明文。

  (3)城市绿化设施

  设施并不属于树木和绿化的植物,但是也与绿化有密切的关系。这里的绿化设施,应该主要是指城市建设部门建设的关于植物养护的固定设施。设施作为行政权的客体物,并非“公营造物”“公法上的设施”等组织体。在城市绿化方面,类似的“公营造物”组织体是作为政府主管的作为事业单位的园林处,他们以自己的成员和自有的设备,负责城市绿化的“公物负担”。

  (4)城市古树名木。城市古树名木有其自身的特点,即有时候不属于从行政机关的所有。在这种情况下,行政机关何以仍然对其提供公物警察权的保护?从法理上看,古树名木的列管在法理上已经起到了公用征收征用的效果,或者作为准征用行政机关取得“公物权原”,政府也为私有或集体所有的古树名木提供公物法上的特别“公物负担”,这些古树名木足以构成行政法上的“他有公物”,因而法规可以规定其公物警察权。

  二、保护权的警察性。

  (1)公物保护警察权首先是一种是行政权。警察性并不意味着归属于狭义的警察机关。这些破坏公物的违法行为,先期是由城市管理主管机关之行政权加以保护的,只有在一般行政权不足的时候,才会动用人身强制方面的警察权,即《治安管理处罚法》,甚至《刑法》。

  (2)公物保护警察权具有警察属性。即以使用强制权和处罚权为标志。

  三、打击的目标是损坏行为。这些损坏、擅自修剪、擅自砍伐、砍伐、擅自占用等,自属于行为罚,擅自,意味者经过行政机关许可得免除其违法性。但是这些行为具有现实的可惩罚性,一般来说仍然需要危害后果的出现才能启动处罚程序。

  四、责令赔偿法律性质仍待明确。损坏公物的价值的赔偿,是公物法上的空白之处。公物虽然供诸共用,但其财产价值不因供诸公众使用而灭失。损坏公物的行为造成公物价值减损,或者增加行政机关的公物负担之时,行政机关是否仍可在行政处罚之外谋求民事赔偿?此处是具有相当研究价值的和现实意义的。

                            二○○九年九月十八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萍乡市殡葬管理实施办法

江西省萍乡市人民政府


萍乡市殡葬管理实施办法
2000.05.16 萍乡市人民政府
萍乡市殡葬管理实施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殡葬管理,推进殡葬改革,保护环境和土地资源,促进社会
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殡葬管理条例》和《江西省殡葬管理办
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应于本市行政区域内的殡葬活动及其管理。
第三条 殡葬管理工作应当贯彻积极地、有步骤地实行火葬、节约殡葬用地、
革除丧葬陋俗、提倡文明节俭办丧事的方针。
第四条 殡葬管理工作实行属地管理和分级负责原则,各县(区)人民政府应
当加强对殡葬管理工作的领导,制定实行火葬的具体规划,把兴建和改造火化殡仪
馆、殡仪服务站、骨灰堂、公墓等殡葬设施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和基本建设计划,建
立殡葬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大殡葬改革的力度。
第五条 市人民政府民政部门主管全市的殡葬管理工作。
县(区)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和安源经济开发区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殡葬管理工
作。
建设、土地、公安、卫生、交通、文化、环保、工 商、林业、财政等部门应
当按照各自的职责,做好殡葬管理的有关工作。
城市街道办事处和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做好本辖区的殡葬管理工作。
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应当在本单位开展有关殡葬管理法规的宣传教育工作
,切实抓好殡葬改革的落实。
文化、新闻出版和广播电视等部门,应当做好殡葬改革、移风易俗的宣传教育
工作。
第六条 对积极推行殡葬改革,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市、县(区)人
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 遗体处理
第七条 本市行政区域全部划定为火葬区。推行火葬分期分批施行。
(一)二000年五月十六日起,安源区、安源经济开发区、上栗镇、芦溪镇
、琴亭镇、琴水乡、湘东镇、泉田乡划定为火葬区;
(二)二00二年一月一日起,下埠镇、老关镇、麻山镇、荷尧镇、腊市镇、
排上镇、桐木镇、金山镇、福田镇、赤山镇、彭高镇、长平乡、宣风镇、银河镇、
上埠镇、南坑镇、源南乡、良坊乡、下坊乡、坪里乡、升坊乡、花塘乡、南岭乡、
坊楼镇划定为火葬区;
(三)二000六年一月一日起,本市行政区域全部划定为火葬区。
第八条 火葬区内的人员死亡后应当全部实行火葬。未划为火葬区内的国家机
关工作人员和企事单位的职工死亡后应当全部实行火化,其他人员死亡后,生前自
愿或者丧主要求火葬的,应当予以支持,他人不得干涉。
少数民族公民死亡后,尊重其民族丧葬习俗。自愿实行火葬的,他人不得干涉

第九条 外地人员在火葬区死亡的应当就地火化,因特殊原因,需要将遗体运
往生前居住地火葬的,应持死者生前居住地县级以上民政部门出具的证明,经市民
政部门批准,用殡葬专用车运送。
第十条 遗体防腐、整容、更衣等业务和接运、火化遗体,由殡葬服务单位承
办。
运送和存放遗体必须进行必要的技术处理,所用车辆、器具应当消毒,确保卫
生,防止污染环境。
第十一条 在火葬区内的医院应当建立太平间遗体登记制度,在医院内死亡的
,医院应将其遗体立即送太平间保管,并及时通知殡葬服务单位接运,非殡葬服务
单位接运遗体,医院的太平间不得放行。丧主不得私自转运遗体,强行转运的医院
应当制止,制止无效的,应及时报告民政部门或公安部门。
在交通事故中死亡的人员,公安交警机构应当及时通知殡葬服务单位接运。丧
主私自转运遗体的,公安交警部门应当予以制止。
第十二条 正常死亡人员的遗体火化,必须凭死亡地公安派出所或乡(镇)人
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或死者生前所在单位、就医死亡的医疗机构出具的死亡证明。
非正常死亡人员或无名死者的遗体火化,必须凭死亡地县(区)公安部门出具
的死亡证明。
第十三条 需要在殡葬服务单位保存的遗体,保存期一般不超过七日;丧主或
者有关单位要求延期保存的,应当向殡葬服务单位办理延期手续,保存期不得超过
三十日。因特殊情况保存需超过三十日的,须经市、县(区)人民政府批准。
凡不按前款规定办理延期手续的,殡葬服务单位可以将遗体火化。
保存费由申请人或死者单位交纳。
因烈性传染病致死或者已腐烂的遗体,殡葬服务单位应当及时密封接运、消毒
、火化。
第十四条 经公安部门确定为无名、无主遗体的接运、火化由殡葬服务单位负
责,其费用由当地民政部门在社会救济费中列支。
第十五条 享受丧葬费待遇应实行火化的死亡人员,有关单位必须凭火化证明,
按规定向其亲属发放丧葬费;因土葬造成家庭生活困难的,不予补助和救济。
第三章 丧事活动管理
第十六条 丧事活动不得妨碍公共秩序和交通秩序、危害公共安全、污染环境
、侵害他人合法权益。
第十七条 城镇丧事活动,应在殡葬服务单位进行,并遵守市容、噪声、环境
卫生和交通管理的规定。不得在城镇街道和公共场所停放遗体、搭设灵棚、摆设花
圈拘幛、播放和吹奏哀乐;不得沿途燃放鞭炮、抛撒纸钱、冥币;禁止抬棺(盒)
结队游丧;禁止看风水、招魂扬幡、摆路祭、请巫婆神汉和在宗教场所以外的地方
做道场、法事,以及焚化各类迷信丧葬用品等封建迷信活动。
在城镇街道、居民住宅区等公共场所搭建灵棚、燃放鞭炮、抛撒纸钱的,建设
部门必须制止。
在城镇街道抬棺(盒)游丧的,公安交警机构必须制止。
第十八条 信教群众办理丧事需要举止宗教仪式的,应当遵守国家有关宗教事
务管理的规定。
第四章 殡葬设备用品与殡葬服务管理
第十九条 火化机、运尸车、尸体冷藏柜等殡葬设备,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技
术标准。禁止制造、销售不符合国家技术标准的殡葬设备。
第二十条 禁止制造、销售封建迷信丧葬用品。
禁止在火葬区内制造、销售棺材及其它土葬用品。
第二十一条 单位或个人制造、销售丧葬用品,应当经市、县(区)民政部门
审核后,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领营业执照。
第二十二条 殡葬服务单位应加强殡葬服务设备的管理和更新,改造陈旧的火
化设备,防止污染环境,满足群众的丧葬服务要求。
殡葬服务人员应当遵守操作规程和职业道德,实行文明服务,不得索要或收受
他人财物,不得刁难逝者家属。
殡葬服务收费应按省物价、财政部门规定的标准执行。
第五章 殡葬设施管理
第二十三条 兴建殡葬设施应符合城市建设规划,并按下列规定履行审批手续

(一)建设殡仪服务站、骨灰堂,由县(区)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审批;
(二)建设殡仪馆、火葬场,由县(区)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提出方案,报本级
人民政府审批;
(三)设置农村村民公益性墓地,经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同意,报县(区)
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审批。
(四)建设公墓,经县(区)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和市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审批,
报省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审批。
兴建殡葬设施应依法办理用地审批手续,并按基本建设程序办理有关手续。任
何单位和个人未经批准,不得兴建殡葬设施。
第二十四条 公墓由殡葬管理机构建设和管理,农村村民公益性墓地由村民委
员会建设和管理。
第二十五条 公墓和农村村民公益性墓地应选用荒山瘠地,并符合下列要求:
(一)公墓铭牌应载明公墓(墓地)名称、占地面积、建设时间、审批文号、
地界应明确,并埋设界桩;
(二)安葬骨灰的单人墓或双人合墓占地面积不得超过1平方米;
(三)公墓、公益性墓地应当整洁肃穆、绿化美化,实现公墓园林化,推行墓
碑小型多样,增加文化艺术内涵;
(四)公墓、公益性墓地应当建立骨灰存放设施,设置以树代墓区域;
(五)严禁在墓区内构建封建迷信设施和从事封建迷信活动,严禁修建宗族墓
地和活人墓;
(六)对公墓区内的坟墓要编号、登记、造册、建立档案。
第二十六条 禁止在公墓、农村村民公益性墓地以外建设坟墓。
第二十七条 下列区域内现有的坟墓,除受国家保护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
价值的予以保留外,所在地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清理,
通知墓地管理单位和坟主在一定时间内迁移或者深埋,不留坟头。期满不迁移或者
深埋,由民政部门予以平毁。
(一)耕地、林地;
(二)城镇规划区、风景名胜区和文物保护区;
(三)水库及河流堤坝附近和水源保护区;
(四)铁路、公路主干线两侧;
(五)独立工矿区;
(六)居民住宅区。
第二十八条 农村村民公益性墓地不得对村民以外的其也人员提供墓穴用地。
第二十九条 骨灰可以寄存在骨灰堂等存放设施内,或葬于公墓、公益性墓地
。禁止将骨灰装棺土葬。
无名死者遗体火化后的骨灰,三十日内无人认领的,由殡葬服务单位处理。
第三十条 提倡和鼓励以寄存、播撒、深埋、壁葬、塔葬、植树葬等不占或小
占土地的方式安置骨灰。
第三十一条 提供墓穴和存放格位应凭火化证,禁止倒卖墓穴和骨灰存放格位。
第三十二条 公墓、公益性墓地实行年度检查制度。年检工作按审批权限组织
实施,年检结果应当予以公告。
第三十三条 禁止损坏公墓内的设施,公墓管理单位应当加强对公墓内设施的
维护管理,维持墓区秩序,提高服务质量。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四条 将应当火化的遗体土葬或将骨灰装棺土葬的,或者在公墓、农村
公益性墓地以外建坟的,依照《江西省殡葬管理办法》第三十条规定,由民政部门
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可以强制执行,所需费用由当事人承担。强制执行时,当
地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和死者生前工作单位应协同处理。
第三十五条 火葬区内医院不及时通知殡葬服务单位接运遗体或殡葬服务单位
接到通知十二小时内不接运遗体,造成棺殓土葬的,依照《江西省殡葬管理办法》
第三十一条规定,由卫生、民政部门分别对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六条 制造、销售封建迷信丧葬用品的,依照《江西省殡葬管理办法》
第三十二条规定,由民政部门会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予以没收,可以并处制造、销
售金额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罚款。
第三十七条 未经批准,擅自兴建殡葬设施的,依照《江西省殡葬管理办法》
第二十九条规定,由民政部门会同建设、土地行政管理部门予以取缔,责令恢复原
状,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罚款。
第三十八条 年检不合格的公墓、公益性墓地,依照《江西省殡葬管理办法》
第三十三条规定,由民政部门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追究殡葬服务单位或
村委会领导的责任。
第三十九条 将墓穴或骨灰存放格位进行倒卖的,依照《江西省殡葬管理办法
》第三十四条规定,由民政部门会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予以制止,没收违法所得,
并处销售金额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罚款。
第四十条 办理丧事活动违反市容环境卫生的交通管理行为的,由建设、公安
等部门依法处理;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由公安部门依法给予治安处罚。
第四十一条 阻碍殡葬管理人员依法执行公务,聚众闹事,违反治安管理规定
的,由公安部门依法给予治安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二条 殡葬管理人员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索贿受贿、玩忽职守的,由
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三条 殡葬服务人员违反操作规程,造成重大事故或不良影响的,由民
政部门追究殡葬服务单位领导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殡葬服务人员利用工作之便索要、收受财物的,应当退赔,并由民政部门给予
行政处分。
第七章 附则
第四十四条 本办法具体应用中的问题由市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负责解释。
第四十五条 本办法自二000年五月十六日施行。市人民政府一九八七年发
布的《萍乡市殡葬管理暂行办法》同时废止。

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江苏省普通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 (试行)》的通知

江苏省教育厅


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江苏省普通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 (试行)》的通知

苏教科〔2009〕2号


有关高校:
  为加强我省普通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的管理,资助和引导高校科技人员开展自然科学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进一步提升高校科技自主创新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我厅对原《江苏省普通高校自然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管理办法 (试行)》进行了修订,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江苏省普通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 (试行)


                      二○○九年二月二十三日



附件:
江苏省普通高校自然科学研究
项目管理办法 (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提高江苏省普通高校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促进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进一步提高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特设立江苏省普通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简称“自然科研项目”)。
第二条 该项目主要资助省属普通本科院校科技人员从事自然科学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第三条 项目分为重大项目和面上项目两个类别。其中,面上项目分为资助经费项目和自筹经费项目,每年集中申报一次。江苏省教育厅科学技术与产业处负责项目的受理、评审、立项及管理工作。

第二章 项目申报
第四条 项目资助的学科范围包括:理、工、农、医等学科门类。
第五条 项目的研究期限一般二至三年。
第六条 项目申请条件:
1、项目申请人必须是省属本科高校的在岗科技人员,应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具有中级以上职称或博士学位,年龄一般不超过50周岁;面上资助项目重点支持年龄不超过35周岁的青年教师,原则上不接受具有教授职务的教师申报。
2、申请项目必须学术思想新颖,创新性强,符合我省经济、社会及科技发展需要。其中,重大项目应具有较强的科技前沿性和较好的应用前景。
3、第一申请人每年只能申请一个项目,并且无在研的计划项目以及其他省级以上科研项目。累计获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础研究项目资助二次以上的均不得再申请新的面上项目。
4、申请手续必须完备,所需资料必须齐全。
第七条 优先支持省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基地申请项目,提倡跨学科、跨院校、跨部门联合申报,发挥群体优势,联合攻关,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领域的重大科技问题。
第八条 申请人应如实填报《江苏省普通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申请书》(一式3份),项目组成员均应在申请书上签字,不得代签。
第九条 申请人所在高校学术委员会应对申请项目的研究意义、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方法等进行全面审查并签署意见,所在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应对本校申请项目内容进行审查,签署意见并加盖公章,择优推荐申报。有合作单位的,应在申请书上签署合作意见并加盖公章。申请项目的内容应真实,并无对他人科研成果知识产权的侵权问题及其纠纷,申请人及其所在单位承诺对此承担责任。

第三章 项目评审与立项
第十条 项目的评审分形式审查、专家评议和领导审批三个步骤。省教育厅科技与产业处负责对申报项目进行形式审查,对不符合申报要求以及手续不全的项目不送同行专家评议,并通知申报单位。
第十一条 专家评议采取通讯评议和会议评审相结合的办法。面上项目在通讯评议的基础上召开评审会议听取专家意见;重大项目采取现场答辩及会议评审。省教育厅对专家评议通过的项目进行审定后批准下达。
第十二条 专家评议实行全过程回避和保密。专家应回避本人所在单位的申请项目、直系亲属及可能影响公正性的申请项目的评审,不得复制、抄录申请书内容,保护申请人的知识产权,并对评议结果保密。
第十三条 项目立项后,省教育厅以文件形式通知申请者所在高校。

第四章 实施与管理
第十四条 项目申请人接到立项通知后,应在规定时间内签订《江苏省普通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合同书》(简称《合同书》)。面上资助经费项目和重大项目与省教育厅科技与产业处签订《合同书》,《合同书》由省教育厅科技与产业处、高校科研管理部门以及项目负责人各执1份。《合同书》作为拨款和结题验收的依据。逾期不报,且又不在规定期限内说明理由的或项目负责人提出无法落实《合同书》确定的条款,作自动放弃处理,则撤销该项目。面上自筹经费项目委托学校与项目申请人签订《合同书》,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及项目负责人各执1份。
第十五条 项目实施中,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应对项目实施进展情况进行检查考核,项目负责人应提交《江苏省普通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年度进展报告》,重点反映研究项目的重要进展和阶段性成果、经费使用情况和下年度工作计划等。重大项目的年度进展报告应于每年4月30日前由学校科研管理部门报送省教育厅科技与产业处。
第十六条 高校科研管理部门负责项目的日常管理工作,协调解决项目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对研究人员发生变动、研究内容上有重大调整以及须延期、中止的项目应及时以书面形式报省教育厅审批。其中延期项目延长期限一般不得超过一年。

第五章 结题与验收
第十七条 项目结题采取结题验收的形式。重大项目由项目负责人提出验收申请,提交《江苏省普通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验收报告书》(简称《验收报告书》)和代表性研究成果,经所在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审核,报省教育厅科技与产业处,由省教育厅组织专家验收;面上资助项目提交《验收报告书》和代表性研究成果,由省教育厅委托所在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审核并组织验收,验收报告报省教育厅科技与产业处;面上自筹项目由项目负责人提交结题报告,总结汇报项目研究情况,提交项目研究成果,由省教育厅委托所在高校对结题报告进行审核,审核情况与结果报省教育厅科技与产业处。面上自筹项目是否进行验收,由所在高校决定。高校科研管理部门每年将已验收项目和延期结题项目及不能完成的中止项目《汇总表》报省教育厅科技与产业处。
第十八条 申请验收的项目需提交的代表性研究成果包括:论文(须在国家核心期刊或SCI源等期刊上发表)、专著、软件、数据库、模型、专利等。项目成果均应标注“江苏省普通高校自然科学研究资助项目”及项目批准号,未标注的不得作为验收材料。
第十九条 面上资助项目的验收可以采取通讯评议的办法,每个项目应由不少于3名外单位同行专家进行评议;重大项目的验收采取会议评议的方式,原则上要有5位以上同行专家。验收工作根据《项目任务书》所规定的研究目标和要求,侧重对项目研究成果的水平与质量进行评议。通过成果鉴定的项目可不必另行组织验收。
第二十条 每年4月30日前,由省教育厅通知学校科研管理部门集中向省教育厅报送结题验收材料。面上资助项目和重大项目结题验收项目材料包括:《验收报告书》一式2份,代表性成果1套。已通过成果鉴定的项目除报送上述材料外,还应报送成果鉴定书和鉴定材料各1份。中止或延期的项目由所在高校同时报送中止或延期报告。面上自筹经费项目《汇总表》(内容:项目编号、项目名称、项目负责人、结题时间、审核结果)一式2份。
第二十一条 对没有正当理由中止以及结题验收、结题审核不合格的项目的负责人,省教育厅将停止三年受理其新计划项目的申请;对不认真履行项目申请、检查考核、结题验收、结题审核等管理职责的高校,省教育厅将在其新项目申请、科技工作先进高校评审等方面作为重要影响因素。

第六章 经费管理
第二十二条 项目经费主要由省教育厅每年安排相应的专项资金和学校资助等渠道解决。资助的项目经费应按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江苏省省属院校科研经费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苏教财[2007]94号)要求,规范管理,提高效益。由学校财务部门统一核算、集中管理,确保专款专用。项目负责人在本单位财务部门和科研管理部门的监督下,按项目预算支配使用,任何单位、个人无权截留、挪用。对截留、挪用项目经费的,将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予以处理处罚。
第二十三条 项目经费主要用于与项目研究相关的设备购置、能源材料、实验外协、资料印刷和差旅费等,不得安排与项目无关的开支。
第二十四条 对于中止、撤销的重大项目和面上资助项目,省教育厅将收回其相应的资助经费。对项目负责人及所在高校不积极协助省教育厅收回相应资助经费的,省教育厅将在其他相关科技资助经费中扣除。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五条 受资助高校、项目负责人如对项目管理不善、违反规定及有弄虚作假行为的,一经发现并核实,将予以通报批评、撤销对有关项目的资助,直至收回有关项目的全部已拨经费、暂停受理项目负责人或所在高校的项目申请。
第二十六条 对于计划项目实施中取得重大突破、发明和其他科技成果的高校和个人,省教育厅可视情况予以表彰或奖励。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执行。以往颁发的有关规定凡与本办法不一致的,均按本办法执行。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由江苏省教育厅负责解释。各高校可根据本办法制订相应的实施细则。